为啥我在 2024 年选择了 16 寸 M1 Pro
2024 3 5 08:49 PM 1010次查看
当然,更省钱的办法是直接用公司的电脑,毕竟 40 GB 内存的 ThinkPad 也足够开发使用了。可惜 Windows 11 实在不给力,我试用了一天非常不习惯,在插拔显示器时还死机了两次。于是在入职的第二天,配完环境确认没有啥 Windows 平台独占的工具后,就把它束之高阁了,只是偶尔用来装虚拟机当测试服务器用。
既然 Windows 平台无法忍受,那选 M1 Pro 的原因是啥呢?
首先就得提到我用了 3 年的 2019 款 Intel i9 核心的 16 寸 MBP。这简直是个发热怪兽,夏天如果不开空调的话,外接显示器(好像会强制启用独显,大概增加 10 W 功耗)就很可能遇到温度墙,然后 CPU 强制降频,kernel_task 占用 700% 多的 CPU(一共 8 核),卡得完全没法用,只能拔下显示器等它降温。为此我尝试了很多办法,甚至包括取掉后盖,通过定制的导热铜管把热量传到水杯里,但是收效甚微。最后懒得折腾了,用导热硅胶垫将散热片的热量传到后盖,然后用支架把底部抬起,成功降了几度,但是后盖就很烫了。
Intel 芯片不考虑的话,就只能选 Apple silicon 芯片了。最便宜的自然是 M1,但是 M1 Pro 的多核性能比它强 50%,GPU 强 100%,内存带宽多 200%,性价比上自然还是 M1 Pro 更划算。而领先两代的 M3 Pro 也只比 M1 Pro 的 CPU 强 25%,GPU 强 40%,价格却贵了 80%。感兴趣的可以去 Compare CPUs 看看这些芯片的对比,最简单的就是看「Cast your vote」部分,M1 Pro 在对其他所有基础和 Pro 版 M 芯片的投票中都胜出了。不差钱的也可以看看和 Max 版的对比,同代的 Max 比 Pro 主要强在增加了 GPU 核心数和内存带宽,但是 M3 Max 相比 M3 Pro 还增加了 CPU 核心数。
芯片选好了,那么机型呢?其实 M1 Pro 是 MacBook Pro 独占的,MacBook Air、Mac mini、Mac Studio、Mac Pro、iMac、iPad 甚至 Vision Pro 都没有,所以很明显选 MacBook Pro。
大方向定好后,再来研究配置。
先选尺寸,14 寸还是 16 寸?我去实体店里实际上手了一下,14 寸 1.6 公斤,单手拿没问题;16 寸 2.1 公斤,单手几乎端不了,双手都嫌重。考虑到我平时都是外接显示器使用,选 14 寸没错。
可看中的店铺没有 14 寸的基础版了,高配版(16G + 1T)比 16 寸基础版(16G + 512G)还贵,我果断选择了多 30% 的屏幕大小,毕竟这可是目前最顶级的笔记本屏幕啊。之后又看了一些评测,说是 14 寸的散热更弱,满负荷下风扇更吵(约 5200 RPM vs 2000 RPM),功耗墙更低(约 60 W vs 80 W),所以性能释放不如 16 寸,特别是为了性能选 Max 版的别买 14 寸。此外,16 寸凭借更大的电池,续航也更长,晚上带回家用几个小时完全不用带充电器。
那么内存呢?我的经验是 8 GB 肯定不够,16 GB 在大部分场景下够用,有条件就上更大的。然而现实是 32 GB 内存最便宜的机型大概比 16 GB 贵了 1/3,都够再买个 Mac mini 了。假如几年后新款更香了,32 GB 会找不到换的理由。于是本着又不是不能用的原则,我选择了 16 GB。
硬盘就更好选择了,程序员的代码能占多少空间?大头主要是 Docker 镜像,但几十 GB 也够用了,实在不行就接移动硬盘呗。M1 Pro 的 512 GB 硬盘相比 1 TB 的版本并没有降速,又省了 1500。
最后一步是确认颜色了,银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,可惜看中的店铺只有深空灰了。顺带一提,M3 系列新增的深空黑看上去很酷,但是充电器是白色的,感觉很不搭。
选完以后,应该上哪买呢?
泡了几天 V2EX 和 bilibili 后,我大致确定了这些范围:
-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保真不保新,也就是有概率买到后封机(可能有轻微使用痕迹)。
- 全新机可以考虑淘宝上一些开得很久、销量很大的店铺,比如树睿科技等。
- 官翻机可以考虑淘宝的摩集电商。(我在这买了台全新机,说是 V2EX 来的可以再优惠几十。)
官网也有一些常见优惠途径:
- 教育优惠。针对学生和教师,大概便宜 6% ~ 8%,价格越贵优惠比例越大,返校季(一般每年 7 ~ 10 月)购买还送 AirPods(官网售价 1349 元)。
- 官翻机。一部分是翻新的二手机,一部分是降价促销的全新机,大概便宜 15%,但机型有限,一般是旧款。
- 海外版。去港澳或国外旅游时可以买,可以省一些汇率和关税的折扣,一般需要拆包装盒才能带回国内。可以找当地学生帮忙买,叠加教育优惠。注意充电头可能需要转接头,键盘可能需要定制(比如日韩键盘不推荐,英文键盘比中文键盘好看)。另外,大陆行货多了第二年的主要部件保修。
- 员工价。苹果员工每年有一定的折扣名额,好像是 1 次 75 折 + 10 次 85 折,可以叠加教育优惠或官翻机。我问了一个地级市的 Apple 授权经销商的员工,他们是没有资格的,只有那几十家 Apple Store 零售店 的员工才有资格。
至于官翻机是否推荐,我认为可以当成成色很好的二手机,官方也愿意提供一年的保修服务,你是否愿意用 85 折的价格购买。
而 AppleCare+ 是否要购买呢?我用了 10 多年的 Mac,先后使用了 4 台 MacBook Pro,还未遇到过质量问题需要修理,甚至有台 10 年前的机器还能正常使用。但是也有一台 18 年的 MacBook Pro 摔坏了屏幕,官方零售店说修理要 5000,但二手机也才卖 2000。而 AC+ 的价格加上换屏费用估计也要 3000 了,所以如果能保护好的话,也不是不能省。至少对我而言,多花 1/3 的价格买它实在没必要;但是那些买了顶配版的倒是可以买来当个保险,毕竟价格是一样的。
接下来说下体验吧。
这台发布时长差不多两年半的机器在性能方面仍然完全够我用了,16 GB 的内存虽然还是会在使用 docker 或开启大量浏览器窗口时使用到 swap,但是可能因为 SSD 足够快,没有体验到卡顿变慢的现象。
不接显示器,屏幕亮度开一半,闲置时整机功耗大概 5 W,轻度使用时大概 7 W,以 100 Wh 的电池容量计算,估计能用 13 小时以上。外接显示器轻度使用时温度冷手,风扇不转,整机功耗大概 12 W;合盖外接显示器,整机功耗大概 4 W。有次我忘带电源了,用一个 5V 3A(15 W)的 USB Type-C 的手机充电器充电,软件显示的充电功率是 6.8 W,编码一小时居然还充了 1% 的电;换了个 11V 3A(33 W)的充电器,显示的充电功率是 25 W;原装的 144 W MagSafe 充电器显示的充电功率是 135 W;而之前 2019 款的 MBP,即使用 67 W 的手机充电器也是充不进的。
我目前对它最大的考验是「博德之门 3」,最高画质初始场景将近 30 FPS,优化一下设置大概能到 40,整机功耗约 55 W,CPU 和 GPU 温度大概 80°C,风扇 1500~1700 RPM,听不到声音。
AI 计算的压力不大。Mobile Diffusion 和 Draw Things 一般不超过 30 W 的整机功耗,后者效果更好,大概半分钟一张可以看的图。大模型方面鉴于只有 16 GB 的内存,最大只能跑 7B int8 的推理,每秒大概 20 tokens,整机功耗大概 45 W。对我来说够用了,更高的需求就用服务器了,想在本地跑更大的模型还是买大内存的版本吧。而大模型的训练通常需要几千张 A100 和 H100 这种级别的卡去训练,M 系列芯片就别碰瓷了,单卡算力差了 2~3 个数量级,内存带宽差了一个数量级。顺带一提,M1 Pro 的 NPU 其实比 GPU 算力强 1 倍,甚至超过 M3 Max 的 GPU,内存占用也低,但是只能通过 CoreML 调用,很多模型不适用,目前几乎只能用于画图。
取消 TouchBar 算是大快人心,我平时用机械键盘,不可能还伸手去操作 TouchBar。唯一有用之处是看电影时可以拖动进度条。
刘海屏还算能忍受,毕竟换张顶部是黑色的壁纸就看不见了,只是状态栏的可用空间变少了,可能会挡住部分图标,这时候 16 寸的优势又大了一点。
除了买前就知道的重量感人外,最让我头疼的是巨粘指纹,屏幕和键盘上的指纹都没法用纸巾擦掉。我买了 3M 的思高拭亮擦拭布,先用一块沾湿拧干后擦掉油渍,再用一块干的擦掉水渍。屏幕算是好擦的,键盘得仔细一点才能擦干净,弄得我都想搞键盘膜了,还好平时我都是外接机械键盘使用。
最后说下配件吧。
上面提到的无绒软布和机械键盘是必备的。
USB-C 的扩展坞也是推荐度很高的,轻度使用也可以买几个几块钱的 USB-C 转 USB-A 的转接头。不过如果只用蓝牙键鼠,不接移动硬盘,只外接一个 HDMI 显示器,倒也是可以不买的。
考虑到我的背包里还有钥匙等金属物件,买个 10 来块的内胆包防护一下也很有必要。这个价格我也不敢买手提款的,再说也提不动。
为了不浪费新增的 3.5 mm 的耳机孔,以及给我的蓝牙耳机省点电,我还专门买了个 3.5 mm 接口的水月雨竹2,尽管它加 30 元就能买 USB-C 接口的版本。坏处就是之前下载的一些音质较差的 MP3 听不下去了。
向下滚动可载入更多评论,或者点这里禁止自动加载。